AG8九游会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十篇

日期:2024-01-23

  AG8九游会目前,中小学生的教育质量评价尚未形成科学而健全的体系,还存在不少误区,这些误区严重阻碍了学生评价工作的开展,误导教师的教育实践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澄清一些误解,避免误区思想的产生,这才有利于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1.人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没有正确的认识。评价教育质量的优劣,首先得有教育评价标准,如果评价“优质教育资源”及“高质量的教育”没有真正用以切实执行的标准,对所用概念没有界定,仅凭直觉和习惯而为,这样必然让评价和取舍出现混乱,进入误区。现实中,家长、社会及各界媒体往往将教学质量当作评价学校办学质量优劣和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这种片面的评价标准对学校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发展。特别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了强大的升学压力,很多地方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主要标准,这既违背了教育方针,违背了教育规律,更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迫使学生不得不追求“应试教育”。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一切以考分和文凭为价值追求的“应试教育”思想难以克服,“择校热”居高不下,素质教育推进举步维艰……这一切都源于社会评价人才标准弊端,将学历文凭视为人才唯一证明,忽视对选人对象真实能力的考查,只要没有达到所要求的学历,一律不得入围,“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空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培养创新人才极其有害的“应试教育”自然愈演愈烈,各种“教育病”繁衍滋生,教育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那么,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由谁来完成并实施呢?它难道是教育系统内部可以完成的吗?

  3.不少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应该教育”相抵触。有人认为实施“素质教育”就不需要考试,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而在于考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发展相背离,所以它们的区别主要不在事实方面,而在价值方面,区别在于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应试教育中的考试是作为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手段的考试的异化,分数成了学生追求的目的,学生成了分数的奴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试是一种评价手段,素质教育也要用考试作为检测质量水平和反馈的手段,问题在于把考试看成是追求的目标,还是视为检测和反馈的重要手段,在于赋予它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考试考不出学生的能力,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一论断也实属偏激之论。事实上分数和高能力具有正相关,因为如果是科学的测验,它不仅对学生的书面知识进行考试,而且对学生的技能、态度、情感、价值观、人生观等,都要进行考查,学生所得的分数代表着他的能力。

  1.质量观和人才观的内涵。人才观决定质量观,质量观决定分数观。如果一讲到人才,马上就是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一讲到质量,马上就是我有多少的升学率、本科率。那么,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必然会造成单一的质量观,进而引发错误的分数观。“跳出分数看质量”这个话题的讨论价值,在于探讨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奢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名成家,我们需要并且要努力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我们不需要也不能奢望基础教育能很快见到物质层面的成效,我们需要并且要努力做到基础教育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2.科学评价,培养“全人”。一提到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把它与分数联系起来。质量的高低离不开考试,但考试的分数只能从一个角度反映教学质量的高低。新课程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是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统一的质量观,而非单一的“分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质量观,应是把新课改的目标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命运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中,理论界、学术界及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看法,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关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核心任务之一。

  纵观学界对高等教育观的论著与研究,涉及高等教育的定义、研判标准、评估体系及质量保障等,形成了多种质量观,面对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梳理,有助于开阔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提升高等教育的研究层次,更有利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国内形成了不同的看法。首先界定教育质量的定义,根据《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过程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潘懋元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如果一所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相应层次岗位的需要,并深受社会欢迎,同时其学科、专业在社会所属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那么这所高校就是高质量的,即便培养的是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只要深受社会欢迎,这所高校也同样是高质量的。因此,“高校也是有目标市场的,不管是教育服务,还是学生产品,如果能够准确地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这样的高校都是高质量的。”

  顾明远与潘懋元二者从比高等教育质量更宏观的教育质量入手,皆认为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他们从教育的产出来评价教育的质量,如果从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的话,要得到高质量的产出,无疑也要高质量的投入,从最终产出来评价质量同时也暗含了投入,这一定义无疑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在实践中,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周泉兴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该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这四个基本特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内适性、外适性、个性化三种价值取向,它们应当统一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之中。由此,他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应当建立在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类型体系之上。从质量标准体系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是复杂的、多元的,具有自身特性,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上不能单一化、简单化,而应统筹考虑,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特色。

  胡建华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出发,在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中,“将高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这是一种不全面、不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他认为,我们缺失的是从受教育的角度去感悟、体会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基于此,我们对高等教育现有的质量目标、质量实现途径和方法及其质量评价需要重新审视。胡建华从高等教育要“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解读,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出——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与顾明远、潘懋元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西方,目前对“高等教育质量”一词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瑞典学者胡森(Hessen)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就是人们期望高等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局限于认识领域的变化;美国学者塞姆尔(Seymour)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主要意味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较多的专业、巨大的图书馆藏、一定数量的知名学者等指标;英国学者戈林(DianaGreen)认为,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主要从五个角度进行:其一是把质量与提供独特产品及服务联系在一起,隐含排他性的特点,如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育质量;其二则把质量与预定规格和标准的一致性作为依据,依此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能设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其三强调以高等学校达到目的的程度为标准,把判断质量的尺度定义为是否符合标准;其四把质量定义在实现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有效性上,具体标准是以高等学校是否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使命的表述为特征;其五把质量定义为以高等学校能否满足顾客即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和政府等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

  英国学者Harvey和Knight(1996)则把高等教育质量观分为五类:其一,传统的质量观:把质量理解为卓越和一流;其二,完美主义的质量观:把质量理解为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其三,适用主义的质量观:把适应顾客(学生和雇主)的需要,看作质量的终极体现;其四,绩效的质量观:强调效益与效率并重、投入与产出的等值;其五,发展的质量观: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总之,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和不同时期对质量的看法是不同的,但质量作为对事物、产品或工作优劣程度的评估概念,它的存在应该保证高等学校系统无论从经济的、政治的观点,还是从顾客的观点,都要在一种满意的方式下运作。

  从国外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定义及其评价标准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重视运用市场的理念,惯于将高等教育放在市场大环境中去考虑,将高等教育的产出看成是一种产品,这一产品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中,也引入市场理念,则看重用人单位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上,如果高等教育的产出科研、社会服务、学生能力得到市场的检验,那么,教育质量就得到了体现。西方国家的这一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及观念转化具有借鉴意义。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价值观,评价主体的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体系。

  目前在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观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争论,并不存在被普遍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但已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观念体系,目前典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内适性质量观是一种精英质量观,具有内适性,强调的是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我完善程度的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其质量是以单一的学术性为标准的,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价值的追求,这种质量观集中体现在纽曼、洪堡和弗莱克斯纳等人对大学教育的主张上。19世纪中叶,英国的红衣主教纽曼(CardinalNewman)提出:大学是保存和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它的“目的”不能是功利,而是传播永恒真理。该种质量观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和真理传播的功能,因而现实中在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实际操作。

  马万民先生对此做过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认为,该质量观源自产业领域,目的适切性就是指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应该是当初所设定的相应行为目标。许多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应与高等教育目的一致。他们认为,离开了产品(服务)的目的或目标,质量就无从谈起,质量是对产品(服务)达到目的或目标程度的裁定。目的适切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即以“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个适质量”为质量标准。“内适质量”,指高等教育应有其内在的质量要求,它也包括高等教育形式、层次的多样化,以满足需求对象的不同品味和需要。“外适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应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个适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应满足学生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这里有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还有培养规格等方面的需要。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重视学术的“内适质量”上,也要重视“外适质量”和“个适质量”。高等教育的目的适切性质量观,即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可以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程度甚至可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该种质量观以目的作为评价的出发点。

  如果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和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的成就、行为等可以测量的话,那么这两者的变化越大,价值增值就越多,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就越好。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认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术标准更加多样化,在普及高等教育中,有不同的成就评价标准。与其说有一些学术标准的成就,不如说是凭借教育经验的价值增值。显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判断个体和学校活动的基础。”因为“如果成功的标准是价值增值,那么学校愿意招收学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而不是较高的学生,因为要提高那些低起点学生的水平比高起点学生的水平更加容易。”这个观点实际上是促成了开放招生的原则,指出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的重要性。

  以上几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分别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增值角度,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观、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高等教育质量观作为一种观念体系,产生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实践的变化,逐步形成新的、适应实践需要的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特别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所高质量的大学,除了人才培养是高质量的以外。它的基本功能和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关的活动也应当体现出高质量和高水平。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教育质量标准。不应当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正如我们不能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能力标准来规范精英型高等教育一样。目前产生的“数量增加,质量下降”的困惑,正是由于传统精英教育固定不变的标准来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当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灵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衡量标准。

  高等教育发展既包含“数量扩张、结构转换、质量提高、速度加快、效益增高、条件改善、成效扩大、平等和稳定程度提高等”,也是“指教育结构的演进以及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从系统分析视角看,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提高;二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科学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包含着众多的子结构,在此形成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中理应包含这些基本结构要素,树立科学的、全面的教育质量发展观。

  高等学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校的一切工作,从教学、科研、产业到后勤、管理等,都要围绕育人来展开,充分体现育人的根本任务。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主要标志。要通过社会对毕业生欢迎的程度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对毕业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通过教育中介组织,对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状况,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声誉,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更应杜绝社会上不切实际的大学质量评价标准,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只有办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才是真正有希望的高等教育。

  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指导国家全面建设的战略观,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也是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工作的重要准则和依据。

  科学发展观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科学发展观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精髓,把科学发展观的普遍原理贯穿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全过程,真正解决军队院校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改革与发展等宏观战略问题,实现结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才能为军队培养一大批业务素质高、军事素质过硬的高层次指挥与技术人才,才能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尽快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

  当前,国家确立了“优化机制、协调发展、注重创新、跻身先进”的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工作方针,旨在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军队提出了“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加速教育转型,优化学科结构,完善创新机制,突出军事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基本思路。大学也提出“一个战略、四个规划”的教学与研究型大学的目标。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功能的高层结合点,对大学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应该是,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以新的历史使命为牵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研究生教育的三个转变和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突出质量核心,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创新机制,建强导师队伍,严格过程管理,建立特色鲜明、适应空军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研究生教育新体系。我们必须从事关高层次军事人才培养质量、事关部队建设发展、事关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确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高度,准确把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方向。

  近几年,学院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还存在不尽人意和不够协调的方面。

  做好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工作,最根本的问题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结合学院实际,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念,构建科学的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全面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基础,在军队建设向信息化转变、空军武器装备跨越式发展的今天,必须树立发展的质量观、特色的质量观、多样的质量观和全面的质量观。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数量发展的同时,更注重质量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数量与规模的协调。同时,立足于地空导弹部队建设实际,根据不同培养目标,突出军事特色,实施多元化培养,确保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科学质量观念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在遵循自身规律与科学发展逻辑的基础上,依据既定的社会条件,对所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来衡量。对军校而言,就是培养的人才满足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程度。构建科学的质量标准对学院来说,就是要突出研究生教育的应用性标准,培养过硬的军事素质,注重创新能力的发挥,加强军事实践活动和岗位实践能力锻炼,进一步强化奉献意识和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全面打造新时期高素质的适应地空导弹兵部队需要的应用型复合高层次人才。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抓好教学这个关键。要着眼于军队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立足于研究生教育转型,从教学的各个侧面入手,改革培养模式、修订培养方案、优化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在改革培养模式方面,就要进一步规范教学活动、加强部队实践,探索实践性教学,增强人才培养的岗位任职能力;在修订培养方案方面,要结合学院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之间的互补机制,突出军事理论和信息科学技术的中心地位,并融入一定的方法论、人文科学,形成全方位的优化方案;与此同时,优化设计研究生培养过程,在不降低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探索新的培养方式。

  三是改革管理机制,实施科学的质量管理。要使研究生达到科学质量标准的要求,必须对其实施科学的教育管理,从课程学习、论文撰写到毕业考核,做到全面管理、全程监控,形成一个全面的、综合的、协调的教育管理体系。尤其是要准确认识部队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把握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管理方法的创新,对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多方面因素,采用系统的方法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对进入不同阶段的研究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严把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答辩和毕业考核等关键环节,严格落实淘汰制度,以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带动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已从原来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日益凸显,在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人才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在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中,理论界、学术界及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看法,形成了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发展事关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核心任务之一。

  纵观学界对高等教育观的论著与研究,涉及高等教育的定义、研判标准、评估体系及质量保障等,形成了多种质量观,面对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梳理,有助于开阔高等教育的研究思路、提升高等教育的研究层次,更有利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国内形成了不同的看法。首先界定教育质量的定义,根据《教育大辞典》的释文: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影响它的因素主要是教育制度、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过程的合理程度;教师的素养、学生的基础以及师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AG8九游会,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

  潘懋元认为:教育质量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如果一所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相应层次岗位的需要,并深受社会欢迎,同时其学科、专业在社会所属领域内享有较高的声誉,那么这所高校就是高质量的,即便培养的是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只要深受社会欢迎,这所高校也同样是高质量的。因此,“高校也是有目标市场的,不管是教育服务,还是学生产品,如果能够准确地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这样的高校都是高质量的。”

  顾明远与潘懋元二者从比高等教育质量更宏观的教育质量入手,皆认为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他们从教育的产出来评价教育的质量,如果从经济学上的投入产出关系来看的话,要得到高质量的产出,无疑也要高质量的投入,从最终产出来评价质量同时也暗含了投入,这一定义无疑是合理的,也是有效的,在实践中,我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周泉兴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应该具有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统一这四个基本特征。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具有内适性、外适性、个性化三种价值取向,它们应当统一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之中。由此,他提出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结构应当建立在人才培养层次、人才培养规格、学科类型体系之上。从质量标准体系结构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是复杂的、多元的,具有自身特性,在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上不能单一化、简单化,而应统筹考虑,尊重教育规律,体现教育特色。

  胡建华认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出发,在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理解中,“将高等教育利于社会、国家发展的价值置于首位。”这是一种不全面、不科学的高等教育价值观。他认为,我们缺失的是从受教育的角度去感悟、体会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观应“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基础、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前提。”基于此,我们对高等教育现有的质量目标、质量实现途径和方法及其质量评价需要重新审视。胡建华从高等教育要“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对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解读,重视对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出——学生的需要与发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与顾明远、潘懋元的观点不谋而合。

  在西方,目前对“高等教育质量”一词的界定仍然众说纷纭。瑞典学者胡森(hessen)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就是人们期望高等学校给学生带来的不仅仅局限于认识领域的变化;美国学者塞姆尔(seymour)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主要意味着“丰富的资源”,包括较多的专业、巨大的图书馆藏、一定数量的知名学者等指标;英国学者戈林(diana green)认为,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界定主要从五个角度进行:其一是把质量与提供独特产品及服务联系在一起,隐含排他性的特点,如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育质量;其二则把质量与预定规格和标准的一致性作为依据,依此使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可能设定不同的质量标准;其三强调以高等学校达到目的的程度为标准,把判断质量的尺度定义为是否符合标准;其四把质量定义在实现高等学校办学目标的有效性上,具体标准是以高等学校是否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和使命的表述为特征;其五把质量定义为以高等学校能否满足顾客即学生及其家长、社会和政府等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

  英国学者harvey和knight(1996)则把高等教育质量观分为五类:其一,传统的质量观:把质量理解为卓越和一流;其二,完美主义的质量观:把质量理解为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其三,适用主义的质量观:把适应顾客(学生和雇主)的需要,看作质量的终极体现;其四,绩效的质量观:强调效益与效率并重、投入与产出的等值;其五,发展的质量观:强调高等教育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总之,不同国家、不同个体和不同时期对质量的看法是不同的,但质量作为对事物、产品或工作优劣程度的评估概念,它的存在应该保证高等学校系统无论从经济的、政治的观点,还是从顾客的观点,都要在一种满意的方式下运作。

  从国外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定义及其评价标准可以看出,西方国家重视运用市场的理念,惯于将高等教育放在市场大环境中去考虑,将高等教育的产出看成是一种产品,这一产品能否满足市场的需要最终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中,也引入市场理念,则看重用人单位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上,如果高等教育的产出科研、社会服务、学生能力得到市场的检验,那么,教育质量就得到了体现。西方国家的这一做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及观念转化具有借鉴意义。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价值观,评价主体的不同,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观念体系。

  目前在有关高等教育质量观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争论,并不存在被普遍认可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但已形成了几种较为典型的观念体系,目前典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内适性质量观是一种精英质量观,具有内适性,强调的是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我完善程度的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其质量是以单一的学术性为标准的,体现的是一种理想价值的追求,这种质量观集中体现在纽曼、洪堡和弗莱克斯纳等人对大学教育的主张上。19世纪中叶,英国的红衣主教纽曼(cardinal newman)提出:大学是保存和传授普遍性知识的场所,它的“目的”不能是功利,而是传播永恒真理。该种质量观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和真理传播的功能,因而现实中在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实际操作。

  马万民先生对此做过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认为,该质量观源自产业领域,目的适切性就是指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应该是当初所设定的相应行为目标。许多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应与高等教育目的一致。他们认为,离开了产品(服务)的目的或目标,质量就无从谈起,质量是对产品(服务)达到目的或目标程度的裁定。目的适切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即以“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个适质量”为质量标准。“内适质量”,指高等教育应有其内在的质量要求,它也包括高等教育形式、层次的多样化,以满足需求对象的不同品味和需要。“外适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应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个适质量”,是指高等教育应满足学生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这里有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还有培养规格等方面的需要。高等教育不能局限于重视学术的“内适质量”上,也要重视“外适质量”和“个适质量”。高等教育的目的适切性质量观,即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应有不同质量的评价标准,不可以用同一标准评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程度甚至可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该种质量观以目的作为评价的出发点。

  如果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和接受完高等教育之后的成就、行为等可以测量的话,那么这两者的变化越大,价值增值就越多,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就越好。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认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的学术标准更加多样化,在普及高等教育中,有不同的成就评价标准。与其说有一些学术标准的成就,不如说是凭借教育经验的价值增值。显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判断个体和学校活动的基础。”因为“如果成功的标准是价值增值,那么学校愿意招收学术水平较低的学生而不是较高的学生,因为要提高那些低起点学生的水平比高起点学生的水平更加容易。”这个观点实际上是促成了开放招生的原则,指出了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的重要性。

  以上几种高等教育质量观分别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增值角度,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观、质量评价标准进行了梳理与概括,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高等教育质量观作为一种观念体系,产生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处于动态的发展中,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根据实践的变化,逐步形成新的、适应实践需要的全新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特别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任何一所高质量的大学,除了人才培养是高质量的以外。它的基本功能和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相关的活动也应当体现出高质量和高水平。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从而也应当有各自的教育质量标准。不应当用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大众化高等教育;正如我们不能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技术取向与操作能力标准来规范精英型高等教育一样。目前产生的“数量增加,质量下降”的困惑,正是由于传统精英教育固定不变的标准来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所造成的。因此,我们应当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灵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衡量标准。

  高等教育发展既包含“数量扩张、结构转换、质量提高、速度加快、效益增高、条件改善、成效扩大、平等和稳定程度提高等”,也是“指教育结构的演进以及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从系统分析视角看,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的提高;二是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的科学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包含着众多的子结构,在此形成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中理应包含这些基本结构要素,树立科学的、全面的教育质量发展观。

  高等学校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学校的一切工作,从教学、科研、产业到后勤、管理等,都要围绕育人来展开,充分体现育人的根本任务。这也是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主要标志。要通过社会对毕业生欢迎的程度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对毕业学生进行评价。然后,再通过教育中介组织,对毕业生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工作状况,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以及社会声誉,进行科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更应杜绝社会上不切实际的大学质量评价标准,把“用人单位满意不满意、学生满意不满意、学生家庭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质量的最终标准”。只有办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才是真正有希望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质量观作为一个观念体系,是对一个客观活动的主观反映,不同的价值评价主体可能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但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观念是共通的,比如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进行学术科研和直接的社会服务,因此,各种价值评价主体及其产生的各种利益相关群体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应当广泛吸纳各种有益观点,为我所用,建设性的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贡献力量。同时,高等教育质量观作为一种主观性的观念,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在教育质量标准设定、教育质量绩效评估中应该果断引入市场因素,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从而激发教育活力,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2]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江苏高教,2000(1)

  [3]李学禄.高等教育质量与质量管理新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2)

  [4]周泉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结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3):8~10

  [5]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5~9

  [6]刘尧.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观及评估综述[j].开放教育研究,2006(1)

  [7]〔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译)[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20~2l

  [8]马万民.试述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与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52~55

  [10]张林.试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j].现代教育科学,2005(5):36~39

  [11]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需要全方位、多途径努力,去年的质量分析会上,我已经作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今天,我只强调一点,就是希望全县干部教师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破旧立新,身体力行,用一流的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强县建设。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教育观念更新滞后是阻碍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主要症结。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周济部长在*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个要求就是转变观念,确切地说转变教育观念是我们解决教育问题和矛盾、构建体制和机制的前提。

  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我县去年高考创下全市第一的历史新高,今年仍然保持在全市前列;中考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水平。但是,这些成绩与我们建设教育强县的目标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要把XX县教育真正打造成为全省强县、名县,我们就必须拥有在全省叫得响的一流的教育质量。而如何在我县打造出像洋思中学、杜郞口中学一样的质量名校,办出像河南濮阳、辽宁盘锦一样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我想,首先是必须从教育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新和转变。

  我们以前特别强育经费的困扰,但是现在都知道充裕的经费不等于一流的质量;我们以前特别强调办学条件简陋,但是现在都知道一流的条件也不等于一流的质量。有大厦还要有大师。今年《人民教育》连续出了两个专辑,分别介绍了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和生本教育,我认真进行了研读,发现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试、教师讲课不超过15分钟或20分钟、不搞频繁的统一考试,等等。再比如魏书生当班主任时,经常出去讲学,学生靠自学成绩一流;而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周伟锋老师,教高三时有4个月外出学习,学生完全靠自学,高考平均分比省、市重点学校高出23分。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他们相同教育观念的支撑。教育部原副部长董纯才早在1984年就指出,魏书生的教育实践,“贵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本教育更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可以看出,如果用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作指导,即使靠学生自学也能持续快速提高质量;相反,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思想,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即使有较好的师资和严格的管理,也不一定能够办出一流的教育质量。

  在“百名干部进课堂”活动中,通过大量听课,局领导班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或者说还没有把新观念落实到课堂中,课堂教学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更新干部教师的思想观念,*年以来,我们先后多次组织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外地考察学习,县内也深入开展了“学洋思”、“构建有效课堂”、“异课同构”和“生本教育实验”等教研、教改活动。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人发出了“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到底学什么”的质疑。这就反映出我们教育观念的严重落后。不知道学什么,是因为抱着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放,只学习外在的教学形式,不注意学习教育思想精髓。一味地“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不能在学习中感悟和提升自己,结果必然是“邯郸学步”,无所适从。

  观念的落后必将导致决策、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的落后,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观念落后,我们有的学校管理教条,疆化呆板,缺乏活力;有的校长思维定势,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成为摆设;有的老师只管短期成绩,搞满堂灌、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成风。相反,只有真正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大量新的教育观念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今年是我县中小学实施新课改的第7个年头,但一些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根深蒂固,积习难改。以“重负低效、物式灌注、单向传输、主体缺失、重知轻能、重接受轻探究、重智能轻情商、重统一性轻个性”为特征的传统教学仍有极大的市场。据我的观察,我县起码有以下6个观念需要破除。

  一是“权威”观念,师道尊严,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的关系,学生得服从老师。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以不惜损害学生的学习主动权为代价,谋求自己在知识上的绝对权威。“听话”被用来衡量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写,教师布置任务或作业、学生按时保质完成”成为教学常态。

  二是“唯本”观念,以教科书、教学用书为唯一标准、唯一依据,没有课本,无法上课。教师不能主动开发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而是一本书,一道腔,生搬硬套,生拉硬扯,致使教学脱离学生、脱离生活,索然无味,死气沉沉。

  三是“控制”观念,教师全程主宰教学,课堂教学不是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按照教师的严密设计,全程操纵的过程。即使是优质课、示范课,整节课教学进程也是由教师全程操纵、学生被动配合,教师事先设计、师生“表演”完成。

  四是“分数”观念,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片面追求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在教学中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为“分数”不惜挤占其它学科、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惜压抑学生的个性。只负责学生短期成绩,不考虑学生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

  五是“灌输”观念,采用“注入式”教育,强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一般储存知识和积累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惟一结论,严重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

  六是“唯法”观念,过分强学方法的重要性,把教学方法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为方法而方法。于是不断追风逐俗,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只看形式,不学思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管教学实际,不研究教学规律,不注意吸收和借鉴,结果是把好的方法硬套成僵化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最终成为一厢情愿的事。

  这些不适应教育科学发展、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阻碍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内在原因,必须在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中引起高度警觉,并彻底根除。

  一要树立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教育观。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还要培养大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还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出贡献。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土壤,让每一位学生找到各自的发展之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才。社会实践的事实告诉我们,考分最高的学生在中学或大学毕业的若干年后,大部分并没有获得人们所期望的成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每个学生找到各自的发展之路,从而为人才在各行各业脱颖而出打下基础。无论是教育行政干部还是学校教师都应树立与此相同的新的教育观念,并努力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开放兼容的办学观。没有学生的成才,没有教师的个人发展就没有学校发展。办学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牢固地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努力创造适宜学生学习成长和适宜每一位教师个人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学校应该是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要容得下个性各异的教师和学生,依托生命,激扬生命,发展生命。要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为教师开展教学实验、推进教育创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每一位校长都必须坚定地确立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核心的思想,真正地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中。要转变观念,围绕教学搞好服务,尽最大努力团结教师,凝聚教师,调动教师,发展教师,把广大教师引导到更新教育观念,探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工作上来。

  三要树立平等、博爱的教师观。新课标下,“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教师必须走下讲坛,放下架子,建立健康、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只有教师的权威越来越少,学生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多,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就会越来越大。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以爱作桥梁。到北京35中听课,在与师生交流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道德,就没有一切”。在新课标下,爱学生不仅是职业道德,更是一种职业能力。没有爱的教育苍白无力。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真正懂得爱的情感。

  四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天下的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智慧、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真理的欲望来到世界上,他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所以,学生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我们要高举生本教育的旗帜,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尊重生命自身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只有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才能做到面向全体。要始终坚信,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同样光荣。

  五是树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师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的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知识在交往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学生快乐学习,素质发展,成绩提高。对教师而言,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进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智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六要树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衡量教育强县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推进教育改革艰难,要害是观念问题,而转变观念的最大障碍是质量问题,绕不开的是升学率问题。魏书生说“我一向很重视升学率,但从不排尖子的升学率,强调的是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当了12年局长,他把盘锦市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不足30%提高到92%。生本教育的创立者郭思乐认为AG8九游会,高考、中考是学生学习的成熟期的考试,追求分数的,往往得不到好分数,“而追求人的发展的,人却为之创造了好分数”。这两位大家的实践说明,只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好分数和升学率必然水到渠成。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标准的质量观,是促进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关键。从今年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表可以看出,我们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好坏和评价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主要依据,升学率只是作为若干指标之一。评价学校教育,要看教育教学活动情况、学生综合素质及个性发展以及巩固率、完成率、及格率、优秀率,等等。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把学校内升学竞争、考试成绩的竞争转为办学水平的竞争、全面育人水平的竞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竞争。

  转变教育观念,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才有意义,才能用思想唤醒思想,用智慧启迪智慧。把观念变为现实,就必须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结合实际,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措施、制度规范和体制机制。教育质量是教育大树结出的果实,良好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系统寒来暑往、经冬历春持续努力的结果。我们把今年定为教育质量年,并不是一年就把教育质量提高多少,而是以科学的思想观念为指导,集中调整、改革、理顺工作关系,为今后持续快速提升教育质量作好思想准备和体制机制保障。*年我们实施了教育质量提高工程,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质量管理、评价和监控的制度规范,尤其今年是启动实施了普通高中资源整合工程,筹划创建省级示范高中,为今后提高全县教育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我们还要继续深化改革,采取切实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把质量年打造成为推进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新起点。

  一是建立名师引领机制。推进名师培养工程,建立教育优秀人才数据库,制订培养计划,每年组织县级以上名师参加国家及省内外教育培训、考察和交流。实行名师帮带制,开展对口帮扶,培养青年骨干,带出一批,影响一片。实行名师定期讲学、学科指导、示范授课制,介绍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科学术动态,传播教育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实行名师课题负责制,名师通过主持县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引领教学改革。要以中小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建立教学帮扶制度,城区和城郊学校定期选派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到薄弱学校指导教学,选派教育干部帮助薄弱学校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试验推进机制。当前,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教育教学改革思潮涌动,新经验、新方法层出不穷,及时学习教育新观念、借鉴新经验,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一刀切,必须先试点,后推广。县、乡、校都要开展教学试验,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今年教师节,我在县经济开发区庆祝表彰会上,要求开发区以一流的教育质量,作区县教育对接的表率。这之前,我对提高全县教育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感觉我们的压力很大,必须提前谋划。因为随着区县对接步伐的加快,XX县与市之间距离的日益缩短,市教育资源优势必将吸引我县优质生源,直接威胁我县教育良性发展。防止出现这种情形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我县教育质量,提前实现质量对接。开发区具有较好的教育基础,也是区县对接的前沿阵地,所以我考虑能不能把它作为全县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区,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武装教育,办出轻负优质高效的教育。希望开发区中心学校积极行动,在教研室和局相关股室的指导下,迅速拿出方案,把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都可以选择1-2所学校、各学校也都可以选择1-2个年级和班级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三是建立课堂视导机制。不管是“构建有效课堂”还是“同课异构”,都要深入课堂,把问题发现在课堂、指导在课堂。县教研室要以教研员为龙头,抽派一些在教学上视野广、观念新、经验足、功底深、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担任视导组成员,组成学科视导组,深入教学,随堂听课,指导课堂教学并及时反馈交流。要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以此引导教师全力追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今年,“听课”要作为局机关干部的工作任务之一,纳入年终考评,“百名干部进课堂”活动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四是建立科研创新机制。要扩大教育科研团队,县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室与相关学校抽调人员,共同组织教科研工作团队,由教科所牵头,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主持研究,加强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广各级科研课题成果。要建立城乡区域联盟,以学区为重点,形成县、乡、区一体化教研机制。课题研究要充分与我县教学实际相结合,多关注学生厌学、观念更新、薄弱学科等难点热点问题,重视解决我县教学的实际问题;要深入仔细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要注意发现、研究、提升县内教育教学先进经验,特别是对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或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的乡镇、学校和学科教师,要组织专班,深入研究,切切实实挖出真“金”。当前,要重点总结鲍峡和胡家营的做法,把经验提炼为理念,把亮点转变为观点,把经验推广到全县。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周济部长在09年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矛盾,着力构建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一个要求就是转变观念,确切地说转变教育观念是我们解决教育问题和矛盾、构建体制和机制的前提。

  近年来,我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使我县去年高考创下全市第一的历史新高,今年仍然保持在全市前列;中考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水平。但是,这些成绩与我们建设教育强县的目标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要把*县教育真正打造成为全省强县、名县,我们就必须拥有在全省叫得响的一流的教育质量。而如何在我县打造出像洋思中学、杜郞口中学一样的质量名校,办出像河南濮阳、辽宁盘锦一样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我想,首先是必须从教育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更新和转变。

  我们以前特别强育经费的困扰,但是现在都知道充裕的经费不等于一流的质量;我们以前特别强调办学条件简陋,但是现在都知道一流的条件也不等于一流的质量。有大厦还要有大师。今年《人民教育》连续出了两个专辑,分别介绍了魏书生民主科学教育和生本教育,我认真进行了研读,发现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试、教师讲课不超过15分钟或20分钟、不搞频繁的统一考试,等等。再比如魏书生当班主任时,经常出去讲学,学生靠自学成绩一流;而开展生本教育实验的周伟锋老师,教高三时有4个月外出学习,学生完全靠自学,高考平均分比省、市重点学校高出23分。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他们相同教育观念的支撑。教育部原副部长董纯才早在1984年就指出,魏书生的教育实践,“贵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生本教育更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可以看出,如果用科学的教育思想观念作指导,即使靠学生自学也能持续快速提高质量;相反,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创新思想,更新理念,转变观念,即使有较好的师资和严格的管理,也不一定能够办出一流的教育质量。

  在“百名干部进课堂”活动中,通过大量听课,局领导班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大多数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比较落后,或者说还没有把新观念落实到课堂中,课堂教学还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更新干部教师的思想观念,20*年以来,我们先后多次组织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外地考察学习,县内也深入开展了“学洋思”、“构建有效课堂”、“异课同构”和“生本教育实验”等教研、教改活动。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人发出了“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到底学什么”的质疑。这就反映出我们教育观念的严重落后。不知道学什么,是因为抱着固有的思想观念不放,只学习外在的教学形式,不注意学习教育思想精髓。一味地“拿来主义”,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不能在学习中感悟和提升自己,结果必然是“邯郸学步”,无所适从。

  观念的落后必将导致决策、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的落后,最终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观念落后,我们有的学校管理教条,疆化呆板,缺乏活力;有的校长思维定势,学校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仪器成为摆设;有的老师只管短期成绩,搞满堂灌、题海战,致使学生厌学成风。相反,只有真正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我们才能真正解决“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大量新的教育观念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今年是我县中小学实施新课改的第7个年头,但一些旧的教育观念在教学管理及教学过程中根深蒂固,积习难改。以“重负低效、物式灌注、单向传输、主体缺失、重知轻能、重接受轻探究、重智能轻情商、重统一性轻个性”为特征的传统教学仍有极大的市场。据我的观察,我县起码有以下6个观念需要破除。

  一是“权威”观念,师道尊严,认为师生关系是从属的关系,学生得服从老师。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以不惜损害学生的学习主动权为代价,谋求自己在知识上的绝对权威。“听话”被用来衡量是否是好学生的标准,“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听,教师讲、学生写,教师布置任务或作业、学生按时保质完成”成为教学常态。

  二是“唯本”观念,以教科书、教学用书为唯一标准、唯一依据,没有课本,无法上课。教师不能主动开发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而是一本书,一道腔,生搬硬套,生拉硬扯,致使教学脱离学生、脱离生活,索然无味,死气沉沉。

  三是“控制”观念,教师全程主宰教学,课堂教学不是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按照教师的严密设计,全程操纵的过程。即使是优质课、示范课,整节课教学进程也是由教师全程操纵、学生被动配合,教师事先设计、师生“表演”完成。

  四是“分数”观念,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片面追求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在教学中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为“分数”不惜挤占其它学科、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惜压抑学生的个性。只负责学生短期成绩,不考虑学生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

  五是“灌输”观念,采用“注入式”教育,强调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如仓库一般储存知识和积累知识,并以既定的答案为最终和惟一结论,严重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精神。

  六是“唯法”观念,过分强学方法的重要性,把教学方法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为方法而方法。于是不断追风逐俗,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只看形式,不学思想,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管教学实际,不研究教学规律,不注意吸收和借鉴,结果是把好的方法硬套成僵化的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最终成为一厢情愿的事。

  这些不适应教育科学发展、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成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阻碍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内在原因,必须在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中引起高度警觉,并彻底根除。

  一要树立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教育观。教育的任务,不只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还要培养大量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还要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作出贡献。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为所有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土壤,让每一位学生找到各自的发展之路。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人才。社会实践的事实告诉我们,考分最高的学生在中学或大学毕业的若干年后,大部分并没有获得人们所期望的成就。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每个学生找到各自的发展之路,从而为人才在各行各业脱颖而出打下基础。无论是教育行政干部还是学校教师都应树立与此相同的新的教育观念,并努力将这些新的教育观念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二要树立以人为本、开放兼容的办学观。没有学生的成才,没有教师的个人发展就没有学校发展。办学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要求我们必须全面牢固地树立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思想,努力创造适宜学生学习成长和适宜每一位教师个人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学校应该是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要容得下个性各异的教师和学生,依托生命,激扬生命,发展生命。要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为教师开展教学实验、推进教育创新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每一位校长都必须坚定地确立教学工作是学校一切工作核心的思想,真正地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与教学改革中。要转变观念,围绕教学搞好服务,尽最大努力团结教师,凝聚教师,调动教师,发展教师,把广大教师引导到更新教育观念,探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工作上来。

  三要树立平等、博爱的教师观。新课标下,“自主、合作、探究”是课堂的主题,教师必须走下讲坛,放下架子,建立健康、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探究,共同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收获。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只有教师的权威越来越少,学生的问题才会越来越多,教师的人格魅力也就会越来越大。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平等的师生关系,要以爱作桥梁。到北京35中听课,在与师生交流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就没有道德,就没有一切”。在新课标下,爱学生不仅是职业道德,更是一种职业能力。没有爱的教育苍白无力。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和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才会增强爱的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真正懂得爱的情感。

  四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天下的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智慧、自信、好奇心和探索真理的欲望来到世界上,他们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所以,学生本身就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在学习中是认识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我们要高举生本教育的旗帜,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尊重生命自身规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为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只有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个体差异,重视因材施教,才能做到面向全体。要始终坚信,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同样光荣。

  五是树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教师以最少的语言开启学生的智慧闸门,以适时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潜能发展。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知识在交往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学生快乐学习,素质发展,成绩提高。对教师而言,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而进行教育,从而达到共享知识、智慧、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六要树立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质量观。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衡量教育强县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推进教育改革艰难,要害是观念问题,而转变观念的最大障碍是质量问题,绕不开的是升学率问题。魏书生说“我一向很重视升学率,但从不排尖子的升学率,强调的是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当了12年局长,他把盘锦市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不足30%提高到92%。生本教育的创立者郭思乐认为,高考、中考是学生学习的成熟期的考试,追求分数的,往往得不到好分数,“而追求人的发展的,人却为之创造了好分数”。这两位大家的实践说明,只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好分数和升学率必然水到渠成。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标准的质量观,是促进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提升的关键。从今年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表可以看出,我们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好坏和评价一个教师水平的高低,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为主要依据,升学率只是作为若干指标之一。评价学校教育,要看教育教学活动情况、学生综合素质及个性发展以及巩固率、完成率、及格率、优秀率,等等。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把学校内升学竞争、考试成绩的竞争转为办学水平的竞争、全面育人水平的竞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竞争。

  转变教育观念,最终要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才有意义,才能用思想唤醒思想,用智慧启迪智慧。把观念变为现实,就必须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结合实际,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措施、制度规范和体制机制。教育质量是教育大树结出的果实,良好的质量是整个教育系统寒来暑往、经冬历春持续努力的结果。我们把今年定为教育质量年,并不是一年就把教育质量提高多少,而是以科学的思想观念为指导,集中调整、改革、理顺工作关系,为今后持续快速提升教育质量作好思想准备和体制机制保障。20*年我们实施了教育质量提高工程,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质量管理、评价和监控的制度规范,尤其今年是启动实施了普通高中资源整合工程,筹划创建省级示范高中,为今后提高全县教育质量打下了良好基础。当前,我们还要继续深化改革,采取切实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把质量年打造成为推进我县教育质量持续快速增长的新起点。

  一是建立名师引领机制。推进名师培养工程,建立教育优秀人才数据库,制订培养计划,每年组织县级以上名师参加国家及省内外教育培训、考察和交流。实行名师帮带制,开展对口帮扶,培养青年骨干,带出一批,影响一片。实行名师定期讲学、学科指导、示范授课制,介绍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学科学术动态,传播教育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实行名师课题负责制,名师通过主持县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引领教学改革。要以中小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建立教学帮扶制度,城区和城郊学校定期选派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到薄弱学校指导教学,选派教育干部帮助薄弱学校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二是建立试验推进机制。当前,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工作,教育教学改革思潮涌动,新经验、新方法层出不穷,及时学习教育新观念、借鉴新经验,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一刀切,必须先试点,后推广。县、乡、校都要开展教学试验,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今年教师节,我在县经济开发区庆祝表彰会上,要求开发区以一流的教育质量,作区县教育对接的表率。这之前,我对提高全县教育质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感觉我们的压力很大,必须提前谋划。因为随着区县对接步伐的加快,*县与市之间距离的日益缩短,市教育资源优势必将吸引我县优质生源,直接威胁我县教育良性发展。防止出现这种情形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我县教育质量,提前实现质量对接。开发区具有较好的教育基础,也是区县对接的前沿阵地,所以我考虑能不能把它作为全县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区,用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武装教育,办出轻负优质高效的教育。希望开发区中心学校积极行动,在教研室和局相关股室的指导下,迅速拿出方案,把工作落到实处。各乡镇都可以选择1-2所学校、各学校也都可以选择1-2个年级和班级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三是建立课堂视导机制。不管是“构建有效课堂”还是“同课异构”,都要深入课堂,把问题发现在课堂、指导在课堂。县教研室要以教研员为龙头,抽派一些在教学上视野广、观念新、经验足、功底深、能力强的教学骨干教师担任视导组成员,组成学科视导组,深入教学,随堂听课,指导课堂教学并及时反馈交流。要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定性、定量的检测,以此引导教师全力追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今年,“听课”要作为局机关干部的工作任务之一,纳入年终考评,“百名干部进课堂”活动还要继续坚持下去。

  四是建立科研创新机制。要扩大教育科研团队,县教育局、教科所、教研室与相关学校抽调人员,共同组织教科研工作团队,由教科所牵头,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主持研究,加强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广各级科研课题成果。要建立城乡区域联盟,以学区为重点,形成县、乡、区一体化教研机制。课题研究要充分与我县教学实际相结合,多关注学生厌学、观念更新、薄弱学科等难点热点问题,重视解决我县教学的实际问题;要深入仔细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要注意发现、研究、提升县内教育教学先进经验,特别是对教育质量持续提高或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的乡镇、学校和学科教师,要组织专班,深入研究,切切实实挖出真“金”。当前,要重点总结鲍峡和胡家营的做法,把经验提炼为理念,把亮点转变为观点,把经验推广到全县。

  制订教育科研规划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影响教育科研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促使教育科研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教育科研规划。通过规划,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确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规划将在科研管理、基地建设AG8九游会、科研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此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掘并利用各方面的科研资源,整合各种研究力量,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科研的整体结构,使教育科研更密切地为教育改革服务。

  开展教育科研必须有一支懂得教育理论、熟悉科研方法的骨干队伍。21世纪的教师要既能教学,又会科研。因此必须将把提高教师科研素质作为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素质的重要工作,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培训。在培训中,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研方针,扎扎实实地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培养好教科研的骨干队伍,推进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教育现代化是科研兴校的重要内容,势在必行。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中,要把教育现代化作为科研兴校的重要问题来解决,一要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学校教育科研信息网络,实现快捷的教育科研网络通信,实现教育科研资源共享;二要充分利用教育科研网络,实现教育科研管理网络化。总之,以现代教育科研信息网络的构建与运用,实现教育科研手段的现代化,带动教育科研实施的高效化。

  就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而言,观念制约着研究者的态度、情感、毅力、成果。为此,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要有良好的教育科研的观念氛围。为了营造良好的观念氛围,首先要破除“教育科研神秘论”,树立“教师是教育科研的生力军”观念。不少教师对教育科研望而生畏,而实际上,教育科研就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教师结合本职工作,总结教育经验,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教师才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其次,破除“教育科研无用观”,树立“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的观念。当前的教育科研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向科研要质量”已成为一个趋势。开展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一大主流。

  在当今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时代,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仅靠在学校期间教科书上所学的那点少得可怜的东西,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足够的新知识和大量的现代信息,就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教学任务。大力鼓励教师自学或参加各种形式的函授学习。领导要率先垂范。通过营造学习氛围,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为开展教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建立教育科研机构、健全教育科研机制、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是提高教育科研运作质量的关键,学校要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制订切合本校的科研计划,并按计划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组织、实施,使科研工作有序、规范地开展

  要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科研人员及实验教师的素质是关键,针对教师的培训,应做到:

  “上挂”是指与省、市、县教育科研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取得广泛联系,赢得支持与指导。邀请专家来学校指导工作、做报告、出谋划策、培训师资。这对于促进学校发展,特别是提高教师素质方面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横联”是指与兄弟学校进行联合。开展互学互访活动。考察他们的办学体制、教学管理、保教管理、活动开展、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吸收兄弟学校先进和管理理念。促进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科研素质的提高。

  “内依”是指内部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健全教科研组织,形成教科研制度,造浓教科研氛围,依靠校内骨干教师,带动整体提高。

  “外托“主要指请进走出。各级组织教师参加研讨会、培训班,广泛获取信息,通过参观考察等各种方式,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会大大开拓教师的思路,增长了见识,扩展了视野,加快了教干教师的成长进程,促进了教师教科研素质的提高。

  我想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通过纵横交错、立体式的科研网络,对于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质,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会起到积极作用,为搞好教育科研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决定人才竞争能力,更决定高校的前途和命运。基于此,对普通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予以优化是非常必要的。就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来说,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之间的矛盾,使得专业教学质量不佳。对此,应当基于时代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予以调整优化,提高教学质量[1]。以下笔者将就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保障展开分析。

  随着近些年我国普通高校的发展,普通高校不断扩招,使得高校学生数量增多。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很是必要。而要想使高校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升,就要使教学质量与教学规模、教学结构、教学效益等方面有机统一。基于此点,高校应当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在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方面,基于教学规模、教学结构、教学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进而合理优化,必然能够实现专业教学质量与其他方面相统一,培养优秀人才,同时促进普通高校良好发展[2]。

  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发展也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此种情况下,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体制予以改革,可以使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综合性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与此同时对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管理予以强化,如此可以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使之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教育人才,提升普通高校的竞争实力,利于促进高校良好发展。所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保障是非常必要的。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普通高校扩招的情况下,开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更加需要优秀师资队伍的支持。因为,在教学实践中一支Y构合理、精干高效、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可以基于普通高校教学特点、教育大纲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相关方面予以合理设置,如此可以合理的、有效的开展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正确教授学生、合理培养学生,使学生逐步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与专业型人才。但遗憾的是,我国大多数普通高校缺乏优秀的师资队伍,难以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学习需求,科学规划设置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导致教学质量不佳[3]。

  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活动的展开,需要选用适合的、适用的教学手段,如此才能清晰的、有条理的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很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以及采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刻板、冗杂,影响教学质量。

  基于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不高的情况,笔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调整和优化教学活动,从而保证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思想意识作为行动的指导因素,所以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潜在因素。为了保障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一定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如“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的树立,要求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性格特点及学习情况等方。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