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8九游会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精选5篇)

日期:2023-12-13

  AG8九游会当前,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追求和重大方向,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大推进作用。教学质量作为教育质量的核心部分,一定程度上来说,提高教学质量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表现。提高教育质量主要依靠提高教学质量来推动和实现。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和怎样提高教学质量?这是中小学学校必须要思考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下,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许多积极性的、建构性的、富有成效的探索。比如,有效教学和高校课堂的设计和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探索、考试评价改革的跟进和革新、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特色办学的引领、各种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学习与使用,等等。应该肯定地说,针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各种思路、策略和途径都具有一定的效果,取得一定的成绩,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国内基础教育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式和角度主要是基于学校单方面的视角,或者进一步说主要基于教师和学生角色更新和师生关系变革的立场考量和设计的使然,缺乏把学校教育置于整体的、系统的、生态的思路面前进行审视和重构,缺乏家长、教师和学生联动机制的思考和促进。三主体教育作为教师主体、学生主体和家长主体互相联动的,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弥补教师主体、学生主体联动机制的不足,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主体教育的召唤。“主体教育”是在我国教育对人的主体性彰显、人的自由和幸福回应以及长期以来教育过程中尝试解决学生“主体性缺失”问题的产物。主体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提出以来,就得到了教育理论界和教育实践界的高度关注与持久的兴趣,曾一度被誉为“教育中的热点”。近30年来,我国主体教育实践操作和理论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尽管如此,主体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影响了主体教育的健康、有效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在主体教育中,“主体”到底是什么样的主体,它又是以什么面貌存在,主体又是到了什么程度才真正成就了“主体”或者彰显了“主体”;在主体教育中,学生主体的培育是否需要其他主体的合作,其他主体又是什么样的“主体”,这个主体或者这些主体又是什么样的姿态、位置和关系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在主体教育中,各主体之间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和路径,才能够培育学生的“主体性”,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回答,但必须回答。

  2.育人方法论的生态使然。一般而言,培育学生的思想和方法,称为育人方法论。翻开教育历史的画卷,透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实质,就不难发现,育人方法论往往都是基于某个视角、某个立场的建构。其实,教育学生、培育学生都是众多方法论结合或者综合的产物。育人方法论可以分为学生发展内容的方法论和育人主体的方法论。所谓学生发展内容的方法论就是回答学生发展什么、教学给予学生什么样的进步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教育教学走向成功具有统摄意义。育人主体方法论就是回答什么是主体共同作用,促进学生发展与进步的方法论。无论是学生发展方法论,还是育人主体方法论,都不能行走在“单向度”的路线上,而是要走综合和生态发展之道。这是教育发展历史和育人经验给予我们的启示。

  长期以来,学生发展方法论和育人主体方法论都在非生态的道路上运行。就学生发展而言,教育者往往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知识取向的学生发展成为学生发展方法论的主旋律。不可否认,知识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但绝不是学生的全部。学生发展主要还是主体性的发展,这主要包括反思能力、创新能力、责任能力、独立能力等方面发展。学生发展方法论需要一个生态的方法论。就育人主体而言,育人主体发展论同样存在方法论“非生态现象”。长期以来,育人主体主要体现在教师方面,这种逻辑认为,学生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学生和家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这种“教师决定论”的观念在我国教育实际中根深蒂固,导致了学生主体和家长主体的长期“缺场”。教育发展逻辑和生态理论已经昭示:育人主体方法论不是某个主体的方法论,而是多个主体的方法论,教师、学生和家长主体得到彰显,共同合作,已不可避免。

  3.家长参与教育的生机。教育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往往都是学生自我、学校教育和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在外部环境中,家庭环境或者家庭教育构成外部环境的主要成分。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学生自我积极努力、学校教育大力运作以及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千百年来,我国的教育追求学生发展,主要运行两条基本路线,即学生自我发展和学校教育,而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边缘化的位置或者一个不重要的位置,这无意中曲解了教育的真意。教育学生绝不能依靠单一的力量,而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其中家长的力量是一种十分关键的力量。一般而言,家庭教育好的学生,他的行为习惯就会好,就能够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或者进步;反之,学生的发展就会缓慢,或者无效甚至是负效。

  在教育历史上,因为家庭教育的失败而导致学生发展失败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样,因为家庭教育的成功而成就学生的例子也是多如牛毛。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教育发展到今天,着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教育的不足也依然存在,尤其是家长参与教育的课题和机制还没有得到较好的重视,即使有些地区和学校主观上重视了,但限于内外的条件,也往往停留于表面。

  何为“三主体”教育?这是认识和理解“三主体”教育理念的前提。从构词来看,“三主体”教育是由“三主体”和“教育”组成。“三主体”表示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但是,在“三主体教育”中,“三主体”的内涵又有新的发展,它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彰显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的主体性。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三主体”教育是指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彰显各自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具体说来,“三主体”教育要义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强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性的培养和彰显。教育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内部通力合作,还需要外部力量的密切配合。如果教育内部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话,那么,教育外部力量则主要表现为家长的参与。在传统教育视野中,培养学生的事情,主要是学校教育的事情,主要是教师的事情。显然,这一思路是十分有问题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任何元素关系的变化都能造成相互之间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学生和家长不应该割裂开来,而是需要彼此有效配合、通力合作,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教育和谐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需要教师的主体性和家长的主体性的关照: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也需要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和家长的主体性配合;家长的主体性发展,需要得到学生的主体性的启发和教师的主体性指引。

  第二,注重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时空中的合作。要想孩子们走向和谐发展之道,仅仅依靠教师和学生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行为,需要家长配合学校教育。三方力量凝结在一起。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使得学生处于“春风化雨”之中茁壮成长。

  第三,追求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主体性,实现共生共长。在我国基础教育中,主体教育备受关注,很多人评价它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尽管如此,主体教育在实践过程中显露出的问题也很多,其中,实施主体的“非生态”路径就是一个十分要害的问题,这长期影响主体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推进。主体教育要想走出困境,还必须从实施主体的“主体性”配合作为前提。这种实施主体的主体性的配合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和家长的主体性这几方面的理解、对话、沟通与合作。

  何谓“教学质量”?这是一个看似容易回答,但是又十分难以回答的问题。当前,关于教学质量有很多种看法,有论者认为,教学质量就是教学所取得的成绩,这个成绩可以是指学生方面的成绩,也可以是指教师方面的成绩。有论者认为,教学质量是学生的良好考试成绩。有论者认为,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得较好的身心发展,就是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身体、心理等获得较好的发展。还有论者认为,教学质量就是关于教学的质量,这里面包括教学目标的质量、教学内容安排和设计的质量、教学方法选择的质量、教学组织方式的质量等。除了这些教学质量观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看法的教学质量观,只不过,这些类型的教学质量观的看法都有些偏颇,往往“各自为政”,缺乏一定的生态性和系统性。以上所列举的教学质量观都是一些关于教学质量的基本性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AG8九游会。实质上,关于教学质量的看法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难以形成永世不变的终极看法。尽管如此,在一定时期内,立足一定的视角,教学质量观还是能够看得见,能够描述和分析的。

  我国有学者从生命立场出发,把教学目标阐释为身体发展、理性发展和非理性发展的有机统一。身体发展主要是学生进入学校教育中,一个自然身体和一个文化身体的发展:理性发展主要是指知识发展、逻辑能力发展、反思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发展、语言能力发展;非理性发展主要是指兴趣的生长与培育、好奇心保护和培养、积极情感发展、毅力和耐性的培养和发展等。笔者认为,基于生命视角来透视教学目标的构成,是很有说服力和建构性的,对于教育者理性地把握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其实,从教学目标构成去看教学质量的基本组成是根本性的路径。不反映教学目标的教学质量。必然是无根的、站不住脚的。相反,建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质量构建才是踏实和稳定的。因此,依据这样的逻辑,可以把教学质量的基本构成表述为身体发展的质量、理性发展的质量和非理性发展的质量。

  长期以来,教学对于学生身体发展的质量、理性发展的质量和非理性发展的质量往往主要借助于学校单方面力量来推动和促进的,其中教师和学生的力量是根本性的力量。然而,教育存在与发展是多方力量的结果,特别是家长的力量是教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那种家长参与教育机制的缺乏,严重了影响了学生身体发展的质量获得、理性发展的质量获得和非理性发展的质量获得。三主体教育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容方面主要是指家长、教师和学生通力协作提高学生的身体发展的质量、理性发展的质量、非理性发展的质量。这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家长、教师和学生在促进学生身体发展质量的提高,在促进学生理性发展质量的提高,在促进学生自身非理性发展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三主体教育对于学校教学质量提升而言,最为基础性角色和价值就是提高学生身体、理性和非理性等多方面发展的质量。这是三主体教育存在之本,也是它的内容建构逻辑起点。

  从学校教育单方面出发,借助于教师和学生相互协作,是过去、现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路径。毋庸置疑,这种路径也是有效果的,有理论依据和实践智慧,特别是在当前不同的教育语境下它的有效性更加明显与凸出,比如说,时下流行的主体教育、主体问性教育、理解教育,等等。肯定说,这些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运用,使得学校教学质量获得了很大提高和长足的进步。但是,这些教育理念运用基本上都是倾向于学校教育单维角度的配合,对家长参与以及如何参与缺乏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中的智慧。三主体教育注重学校教育、家长教育相互支持与配合,家长、教师和学生参与教育“主体性”通力合作,能够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路径上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赋予了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本路径不同的内涵和外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话。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学系统整个环节的“良性发展”。例如,在教学目标上如何设计才能够达到“最大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如何安排才能够做到“最佳状态”,在教学方法上如何选择和运用才能够做到“最好搭配”,在师生关系上如何处理才能够达到“最美效益”,在教学评价上如何运作才能够达到“最善效率”。这些教学系统的各大元素如何在学校教学质量上产生作用,直接受制于学习教育的各种方式。在学校教育的单维度视域下,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式的使用、师生关系的定位、还是教学评价的确定等,往往都采用确定化路线、封闭化思路、线性化策略。尽管,当前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非确定化、开放化、复杂性的“魅力”和“力量”,并主动推行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但是,限于学校教育主体限制,在教学改革效果方面还显得不尽人意,还存在改进和提高的空间。三主体教育确与此不同,它主张家长作为参与学校教育主体,本着“孩子为什么教育”、“孩子受教育内容怎样”、“孩子受到的教育效果如何”反思与立场,与教师、学生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和教学评价等进行积极的、建设性的对话,通过教学对话,促进教学系统各大元素走向理性化、科学化道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二是合作。就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三主体教育以对话作为教育话语方式是必要的,但是,仅仅依靠对话又是不足的,还需要合作方式作为重要的路径,以达成三主体教育理念的要求。千百年来,学校教育基本上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始终秉承“学校教育学校做主”的观念,很少意识到学校教育之外力量的重要性,习惯不接受外在力量的参与和指导,导致了学校教育低效发展状态的长期存在,必然对学校教学质量提高造成桎梏或者不利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工作内容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因为家校合作理论探索的不足,造成了家校合作实践的低效和窘境,理想中的教育生态图景因为这种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实践和效益的取得。三主体教育确与此不同,它倡导“对话中的合作。合作中的对话”,使得合作机制和内容有了具体的步骤和精心的设计,有效解决了如何合作,合作操作化和科学化等问题,让教学目的厘定有了合作,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选择、师生关系的构建和教学评价模式运作等都有了合作,合作充斥在教学系统的任何角度。这种合作路径是开放的、智慧的,能有效地最大发挥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系统中的“主体性”。有了教育的“主体性”,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是必然的。

  三主体教育是对话的教育、合作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它在学校教育方面有着两种基本方式,即尊重的方式、理解的方式,这些方式是当前学校教育具有人文特性、时代呼唤的教育方式,能够在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教育思想和实践史已经证明,这种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逻辑是难以质疑的,是有效的。

  尊重是人的需要和本性追求,是人际关系融洽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只要是正常的社会人,都想时时刻刻获得来自他人的尊重。“可以说,尊重是人的生活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当一个人获得尊重时,他就会自信、自爱,对万事万物充满美好情感,拥有关怀之心。相反,当一个人没有获得尊重时,他就有可能变得冷漠、沮丧甚至对其周围的世界产生仇恨的情绪。尊重获得方式,主要是以尊重获得尊重。”尊重对于生活世界中的人是这样,同样,对于教育世界的人也是一样的。教师需要获得尊重,这种尊重主要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对他的尊重;学生更需要获得尊重,这种尊重主要是来自教师对他的尊重。教师获得了尊重,他就会以饱满的热情、十足的信心和纯洁的责任心来进行他的教育事业;学生获得了尊重。他就会以强大的动力、十足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三主体教育理念蕴含了尊重。在三主体教育建构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扬需要教师主体性的“在场”和保障,也就是说,学生主体性的获得,是以教师对他的尊重为前提的,没有来自教师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就不能真正形成;教师主体性的形成和彰显,需要得到家长参与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配合为条件,没有获得家长和学生的尊重,教师的主体性也将难以生成;家长参与教育的主体性生成和提高,需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的保障,没有得到他们的尊重,家长参与教育的主体性也就沦落为虚无。因此,从一定程度来说,三主体教育就是以各自主体为对象,以相互尊重为基本方法的。

  三主体教育这种尊重性格,会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当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尊重,必然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提高学习的兴趣,甚至使他的好奇心得到保护和培育,这是学生获得综合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尊重前提下,无论他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接纳、理解和消化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都会产生积极的效益。再次,尊重的方式。让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合作方式处于和谐状态,这能够促进他们之间最大程度上沟通、反思和改进,对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必然是建设性的。以下用一个案例来说明尊重的力量。

  有一位数学教师发现,一个学生考试时竟然一道题都没有答对。他感到非常气愤,不假思索地在试卷上画了一个大大的“零蛋”。但随即觉得不妥,于是他重新审视了这张试卷,在上面写到:“希望你从‘零’开始,获得知识和智慧。”多年后在校庆活动中,一位在学术界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紧紧握住这位教师的手,感激地说:“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但那次数学考试您给我的鼓励和鞭策,使我永远不会忘记!是您给了我自尊和自信,让我找回了自我。”

  在该案例中,当这位教师发现一位学生的数学考试试卷上一题都没有答对时。他十分气愤,然而,这位教师抑制了心中的不快,没有对该名同学进行讥讽和惩罚,而是极其尊重地在这名同学的试卷上写了几个字,“希望你从‘零’开始,获得知识和智慧。”而正是这位教师对学生成绩不良的理解和包容,并以尊重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发展,才使这名同学在多年后,成为在学术上很有造诣的青年学者。可以说,是这位教师尊重学生的做法,改变了学生的成绩状态和人生命运。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尊重的力量”。在教育生活中,像这种案例比比皆是,只要是受过教育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尊重的力量。就像春天的细雨,润物而无声。

  “理解”是人的视界与其他“文本”视界的“视界融合”,这表达了人在理解的时候,开始主动承认客体的主体地位,深入客体的主体视界,逐渐认识和接受客体的主体视界的性质、特征与意义。当然这里的“文本”不仅仅是物质,而且也可以指人,是物质和人的统一体。在教育世界中,理解同样遵循一般世界的基本法则,是指不同教育主体之间不断认识、交流,最终达成“视界融合”。理解的方式,也可以表达为理解教育,或者教育中的理解。教育是人的理解存在,没有人的理解行为,教育就会沦落为主客体式控制与被控制的世界,就会目中无人,处处出现践踏学生生命,产生使人憎恨、厌恶和揪心的现象。理解教育是生命化教育,是唤醒人的灵魂、构建人精神的教育。三主体教育注重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秉承三者之间积极对话和通力合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理解的过程,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元主体之间“视界融合”的过程。

  从目前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虽然高校继续教育每年都会培养出大量的毕业生,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充沛的人才基础,然而继续教育文凭和实践应用水平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且与正规的学历文凭相比,继续教育文凭欠缺一定的含金量,同时在高校以及企事业单位的价值观念中,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仅仅是获取文凭。此外,当代的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呈现出如下“三不重视”特点:高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员不重视,并且高校继续教育在组建师资队伍的过程中仅仅将教师学历定为本科水平,这无疑就反映出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要求的这一事实。

  现阶段国内高校继续教育学员的绝大部分学习工作都需在高校规定的学习时间与学习地点进行学习研究,高校的教学管理形式一般属于粗放式管理,在根本上而言缺乏一定规范化、标准化的教学监控体系,甚至有的高校继续教育仅仅设置相应的教学监督部门或者机构,却不为之配置相应的工作人员与办公设备,从而使整个高校继续教育教学监控工作流于形式。当教学过程无法得到正规有效的监督管控时,高校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质量以及学习结果也难以得到实时准确的反馈,同时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与提升。

  虽然高校继续教育每年制订的教学方案都会涉及各项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应用期间绝大部分的实践教学任务都是无法落实的,其所依托的办学条件与实践条件在根本上而言是无法适应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需求的,所以实践性教学始终是影响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

  目前,考试仍然是高校继续教育考查学员学习成果与推动学员积极学习的关键模式,然而对于高校继续教育来说,除了国家统一开展的课程考试项目,其余教学课程的考试工作在根本上而言是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即便继续教育的主办高校认真谨慎地制订教学方案、人才培养计划,可是到了真正执行落实环节却仅仅做出表面化的形式工作,对高效实时地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作用。而且从生源着手,若高校继续教育严抓教学质量、学习成果,则可能会使自身的教学通过率有所降低,最终形成大量生源流失的严峻局面,为此面对日益激烈的招生形势,高校继续教育主办学校通常会选择放松监管的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办学质量,并借此来提高自身良好的对外形象、吸引更多的生源。

  根据继续教育的特征与性质,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认识到继续教育学员和普通全日制学生之间的不同,为此在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程度、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年龄层级等综合性情况的前提下,他们普遍会选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课程教学,这不仅会使得继续教育工作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创新性,还与当期学员实际的学习计划相矛盾,严重影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

  根据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高校继续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态度,制定与落实符合高校继续教育运作要求的制度,从而在根本上展示出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性质、教学形式与教学特色。首先,高校继续教育应当科学有效地转变当前传统化单一化的教育模式,高校继续教育可以鼓励学员按照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计划、能力水平、接受能力等综合情况来科学有效地选择出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计划、课程项目、发展规划,让学员从自身角度寻找出务实的学习途径与学习项目。其次,高校继续教育可以依据灵活性原则来开展学分制教学项目,对广大学员落实弹性化的管理制度,打破传统教学制度中的统一性教学规定,从而通过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形式来建设最具当代高校继续教育特色的教学计划。最后,为了响应终身学习口号,高校继续教育应当着重支持与开展集非正规和非学历于一体的办学模式,不断改进与完善当代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逐步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综合性、完善化发展。

  当代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参照现阶段国内高校课程教学制定实况与当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并且在全面考虑各项影响因素的条件下,设置出将工作岗位需求为指导方向的继续教育教学课程,逐步改进与完善专业课程设置参数,严格依据“顺应潮流、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继续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可以能够给广大学员提供更直接、更宽广、更高效的学习平台。所以当代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深入地分析与探索目前国内经济社会实际的分工情况与发展方向,突破传统、单一、落后的教学理念与管理模式的限制,不断研究与设置出适应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从而行之有效地形成一系列融入高校继续教育性质与特点的专业。与此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在挑选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强调有关新知识与新技能的传授任务,从而让广大学生可以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与学习空间内了解与掌握对自身将来融入经济社会有所帮助的信息资料与理论知识。除此以外,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制定出多元化、规范化的教学体系,即参照广大学员实际的学习需求来设置并提供一系列针对化、合理化、个性化的课程服务,通过“量身定做”的形式来落实相关培训工作,从而在根本上适应广大受教育者对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实际要求。例如,针对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高校继续教育应当开设一系列集系统性、前瞻性、合理性于一体的教学课程AG8九游会,尽可能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学工具、教学实践手段,不断打开广大学员的知识面,持续有效地引导学员进行已有知识的巩固任务。

  为进一步突出当代高校教育事业的实施要求、适应广大学员的学习要求、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当代高校继续教育应当选择科学有效、优秀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工具来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工作,通过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内容提升广大学员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与兴趣。首先,高校继续教育可以根据当期学员的职业规划与学习计划,适当地引进案例分析法、团队分析法、任务驱动法等方法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历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步增强当期学员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为更好地完善高校继续教育体系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其次,高校继续教育可以拓宽教学涉及范围,将有效的课堂空间逐步延伸到课堂以外,与国内各企业、组织机构取得进一步联系,让学员在实践过程中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同时高校应当参照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以及运作过程所存在的各项难点疑点,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特点的教学项目,邀请企业或者组织机构的相关专业人士来为广大学员讲授专业化的实践经验,从而逐步提高当期学员的实践水平。再次,高校继续教育应当通过专题讲座、论坛报告、课题交流会等途径来落实专题化、专业化的教学工作,挑选与当前学员学习计划、发展目标相关联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且基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课程讲授工作,从而在主体层面上不断加深当期学员对专业知识、教学理念的认识力度。与此同时,高校继续教育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等教学工具,制定远程教学、在线学习等教育服务,尽可能满足广大学员在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方面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并且基于高校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前提下AG8九游会,加大对标准化、完善化网络教学体系的推广力度,将新时代的创新元素行之有效地融入到学习形式的创建过程,从而提高当代高校继续教育的包容性、合作性、积极性、时效性。

  高校继续教育应当清楚地制定出教学评估的最终目标、合理有效的教学考核标准与指标,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评估主体,保证最终的教学评价结果具备较强的可信度、客观性、规范化,并且高校继续教育可以借助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来进一步地了解与掌握现阶段自身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与改善策略,从而逐步推动高校继续教育朝着完善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小组成员应当由部分和教育工作相关联的人员共同担当,比如地方教学部门相关责任人、高校继续教育学员责任人等,而且他们应当对现阶段国内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工具、教学评估、师资质量、教学设备等各种情况进行深入性、系统性的教学评估工作,全面考察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是否能够符合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即评估继续教育教学是否尊重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否充分调动起广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是否实现学员全面性发展的教学目标。除此以外,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务必根据当前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特色,行之有效地制定出统一化、规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主要表现为办学条件、课程设置要求、办学资格审核流程、课程评估工作等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从继续教育的各方面着手,提供一系列有助于高校落实教学工作的途径服务,为高校更直接、更高效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条件。而且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务必立足于质量认证的角度上,制定出合格有效的职业能力评估体制,在根本上保证当前的高校继续教育系统可以充分满足现代经济社会对精英人才所提出的各项要求,逐步制定出以行业分类为目的的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在最大限度上展现出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在职业培训、技能实践、专业教学等方面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使当代高校继续教育不断培养出一批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精英队伍。

  着重关注与重视师资队伍的构建工作是进一步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前提,是提高当期学员综合素质的基本保证。然而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高校继续教育忽视了相应的师资投入,普遍存在培训不足、人岗不匹配等问题,大大影响了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而且绝大多数的继续教育教师在开展一系列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仅仅依据教学大纲来为广大学员授课,并没有基于当前学员实际的学习程度、接受水平、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地调整教学方案,最终导致目前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很难有效地提升。为此,高校继续教育务必着重关注与支持师资队伍的构建工作,对广大教师落实全面性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通过人才引入、竞争上岗、定期培训等多样化形式真正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逐步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师的综合水平。与此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可以树立终身教学理念,并从该价值理念着手有针对性、目的性地教育培养出一批批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综合素质强、专业化水平高的继续教育教师,高校继续教育还应当着重留意与吸纳社会的教育资源,尽量选择实践与理论兼备的兼职教师,从而在减轻专职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在高校继续教育范围内构建“双师型”教学模式,为逐步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以开发智能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方兴未艾,课程与教材改革热潮再度兴起,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然而,长期实行的是“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低下,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问题也日益凸显。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缺少职业实践学习场所。

  中职学校已经实行免试入学的政策,学生的人文素质急剧下降,给学校教学和管理都出了许多难题。职业道德教育比较薄弱,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并轨,毕业生大多自主择业,很多学生对前途产生悲观的情绪,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社会需要等非常盲目,不能很好地为自己定位。部分教师仅以专业课教学为己任,不能将思想教育工作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言传身教。

  个性化技能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个性特征为基础,以内在的需求为核心,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现在的学生普遍不爱学习,尤其是不爱学习理论性的东西。部分中职生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不积极,普遍存在厌学现象。在择业、价值取向上出现一切以金钱为标准的认识误区,认为工作轻松报酬高就是自己价值的体现,而把能否适应社会需要发挥才能的问题放在其次。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局限于简单的毕业就业安排。

  一所中职学校同时有多个重点专业,没有做强做大主打品牌专业的意识,致使办学特色不够鲜明。热门专业重复设置,相互竞争,浪费资源现象严重。不少学校不具备专业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及师资力量等教学软件。有的学校,专业教学计划是临时要来的,老师则是刚从人才市场聘来的。不少教师本身就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他们习惯于填鸭式的理论型教学,这样的师资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有多高是可想而知的。

  学生在学校往往在没有实践经验的支撑下进行理论学习,学习的难度增加了,而实践教学又缺少真实的工作任务,实践能力很难得到提高。有的中职学校,花巨资购进的器材设备长期无人问津,很可惜。可一旦设立了基地与场所却没能有效利用,更是一种悲哀。学校应加强管理,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为学生的成长尽力创造条件。校企合作又大都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上,没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许多学生毕业后都有双证,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技能水平却与证书上的等级标准相差很远。

  “双师型”即教育团队中的成员必须既是教师、又是师傅,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操作经验。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双师型教师少、年轻教师多的问题。双师型教师少意味着教师的动手能力也亟待提高。现在的教师多数专业知识只能停留在书本上,对企业缺乏了解,只会靠猜测企业的状况讲理论和实际的结合。

  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是职业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最重要的环节,是职业学校做强、做优第一要素,是整个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与改革,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专业和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校提出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简约化、技术技能熟练化、人文素养价值化”的口号,人文素养价值化就是在课程安排上加以改进,引入人文素养培训课程,逐步成形外向型、开放型的高技术和高文化素质人才。职业教育要加强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深层文化积淀,不能片面强调技能方面的培训。办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学校,同一个专业在许多职校都有,但是每所学校各有千秋。

  因为职业教育课程承载着职业教育思想及其教学观念,反映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职业教育的活动方式和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学校要让学生在实习现场或工厂车间,学练做相结合,使教学贴近生产、贴近市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动手能力。

  中职校的办学条件包含校舍场地、设施设备、图书资料、专业师资等,这是学校办学的基础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要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下厂实习、提高技能;对“双师型”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课时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并逐步将“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岗位设置的必备条件,列入考核范围。

  总之,学校应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力争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中职学校教育应该做精、做巧、做好,培养能适合岗位需求标准,有良好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人才。因此,学生除了学好专业知识之外,更应培养“诚信、爱岗、敬业”的观念,这样在以后的求职和工作过程中会更受欢迎。

  教学质量是教育之本,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一主题永恒不变。为此,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学习管理等。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多途径、多手段、全方位构建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教学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指导者和影响源,可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当然教育教学离不开优越的教学条件支持,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努力,离不开学校的科学领导和调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成才,直接受制于上述制约因素的影响。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需多方努力得以实现。现就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予以解析。

  目前存在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与导向存在差距,个别学校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人才。这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导向问题,取决于学校领导集体和部分教师代表。因此学校领导的能力、目标与胸怀等对学校整体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领导层面定位的学校发展目标直接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走向,领导集体决策正确如否等,将对学校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存在管理机制、政策导向、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支持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如重科研、轻教学,一切考核依据科研成果分量过重所带来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问题,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管理过于松散,直接影响一校的学风。对学生的引导与关怀,创造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术氛围、管理制度等问题急需解决。

  第一,职业目标盲目化:教师在职业定位上存在个别教师对职业的定位不明确,个别教师以生存为职业支点,把薪水作为自己工作的导向。尚未做到以发展和兴趣为支点,不能够以自身进步和快乐作为发展导向。对现实目标的专注度、耐心度不够,现实目标不切合实际。教师的职业精神、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不够。第二,教学目标模糊化:存在教学的目标落后,缺乏应有的创新性。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应有的价值性。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教学的规范不足,缺乏应有的常识性。教学的规划不明确,缺乏适度的耐心等问题。第三,教学管理缺失化: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在教学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得不到位,在课堂中讽刺学生、训斥学生等。个别学生被边缘化,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师教学存在磨洋工的招数,如课堂上通过课前点名、讲段子、放与教学关系不大的所谓教学片、讨论问题、愤青、念PPT、早下课、谈人生、划重点等。这样严重占据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浇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随意性大、目的不明确,不了解学生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五,教学科研倒置化,部分学校的考核规范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考核而工作,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的精力投入科研胜于教学,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学生的成人特点,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对因材施教带来巨大影响。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性投入不够。学生的自律行不强,盲目随从性大。独立性缺乏,吃苦能力欠缺,功利性强等特点并存。

  学校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领导的决策即做正确的事,直接决定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学校的舵手,应具有大视野、大思维和大格局。从学校的长远发展,从人才培养质量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制定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各项考核监控制度。科学决策、科学实施,决策的执行即正确做事,需全校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全面推进,真正做到上下同欲者胜。人才培养应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学和教师教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学校应明确定位教学的发展导向,教研分明,以研促教,以教代研,杜绝万事看科研的局面。

  第一,职业目标确定化:正确定位,不能把薪水作为工作的导向,应以自身发展和兴趣作为自身发展的导向。做到学习为了工作,工作为了生活,生活为了幸福,用专业和职业的发展去支撑未来事业有成。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几年的时间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奋斗。热爱学生,真心热爱,才会付出。善待自己的单位,因为他是你与社会,你与他人之间进行交换的桥梁。正确对待职业,在发展事业之中发展自己。第二,教学目标明确化:强化本领,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行政工作和服务社会。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作为教师应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在教学中通过用心思考、精心准备、大胆行动、认真完成打开局面。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思维,浓厚的教学兴趣,良好的表达艺术,灵活的管理技巧,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提升教学策略:理解学生,促进独立,观摩反思。第三,教学管理常态化:在教学中,应加强度对学生的管理。始终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真心付出。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取向,应德为先,先育己,再育人。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第四,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师应增加教学性投入,把好教学关。通过精心备课,用心讲课,细心批改,耐心辅导等建立教学自信。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认真研读国内外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结合本专业特点与课程实际加以应用。在教学中通过修饰仪表形象吸引人,气氛渲染。多途径激发学生动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入心。设计具有挑战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脑思考。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记过,记过不如做过。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增加动手机会。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应顺应时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具备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工作驾驭能力,夯实基本工作能力。为要成为人品好、形象好、教学好、科研好、实践好的“五好教师”而努力奋斗。

  根据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人人动力十足,人人全心投入。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奖惩制度并严格实施。教育管理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教育学生深入理解分子与分母的区别,努力做分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不仅要具有回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能够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2]王轶,陈敏.美国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5(1):135-140.

  经过近几年的连续快速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有了空前的发展,但影响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特别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更为突出并被社会所广泛关注。教育教学的质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效益。而目前,从老师到家长再到用人单位,各方人士都普遍认为,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正在不断下滑,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此,我们必须进行一番反思。

  质量标准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的尺度,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迈向了大众化阶段,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随之发生改变,不再是原有的精英教育阶段的单一的以知识作为唯一的质量标准,而是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具体来说,主要应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标准:

  正确理解了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概念和关系,教师的教学才能进入一个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的轨道。教学投入标准包括:(1)师生比例。班额大小制约着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同一学科的教师,所教班级的师生比例不同,教学质量也有差异。(2)教学课时。课时是衡量教师工作量的直接标准,课时不同,教学质量也会不同。(3)学生课外用于学习的时间。学校教学质量的投入,除了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在课外学习的时间上投入的多少。

  教学过程是实施课程的核心活动。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还受教师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作为教学的过程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即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教学工作的这几个环节与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备课和上课这两个环节在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

  教学效益标准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核心标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教学效益标准更应该多样化、综合化。教学效益标准包括:(1)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业成绩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2)学科特长培养。学科教学要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应突出对学生的学科特长进行培养。(3)学生的学科学习素养。这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标准,它既包括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包括学生学习的能力。(4)毕业生的质量。它既可以用在校所学知识的利用率来衡量,也可以用毕业生工作的绩效来衡量。

  目前,我国的高校还没有摆脱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学校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高校不断以成倍的增长速度连年扩招,加之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大部分高校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指标成全面下降趋势,已不能满足众多莘莘学子的需要。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增长幅度已经远远大于教育投资和教育资源的增长速度。

  高校教育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除了师资队伍、校风学风外,学校管理体制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比较单一,教学计划的统一性、课程结构的不合理以及陈旧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多样化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因材施教的实施。而“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思想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有从更深层次贯彻实施,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未能较好的落实,很多教师只热衷于搞科研,忽视了教学这一基本任务。

  由于目前政府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了解并不全面深刻,社会以及用人单位和家长对学生在校的培养情况并不了解,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未能建立,仅仅依靠教育部门简单的检查和评估中获得,而教学检查和评估中所含的水分较多,一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临时做些表面工作,应付差事,而没有从教学管理的根本入手,随意性和人为性较大,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很难保证。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可是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扩充却远远比不上扩大招生的速度。在教师数量短缺的同时,高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也不容乐观,教师的学科水平不高。由于教师短缺,高校教师的工作量也就相应的加大,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进修,更新知识,使部分教师在新知识的掌握上落后于学生。

  学生为了毕业时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大学四年,学生将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和计算机上,以达到用人单位认“证”的要求,大四的考研和求职几乎占用了学生一学期的时间,学生用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间上非常有限,导致学生专业基础不扎实。而现在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速度很慢,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较差。

  现在有的学校实行产业化办学,学校领导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筹钱创收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教学管教学。其中有的教师专心于外校兼职,有的教师专注于科研,对本职的教学工作精力不足,对教学应付了事。教师的不负责任行为屡见不鲜,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有些怠慢。高校内部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乃至整个的校风都有所下降,教育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多样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前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就应该有多样化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观。无论是纵向的不同学历水平还是横向的多种办学形式,都得要更新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应提出适合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观,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向大众化阶段之后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所在。

  要想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必须建立一个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过程的质量管理、招生过程的质量管理、教学条件的质量管理、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就业指导过程的质量管理等。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是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其它方面的质量管理都要围绕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来进行,但同时也要处理好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而建立全面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既要使各个环节能够良好的独立运行的同时,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相互之间的交叉问题。

  质量评估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现状,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多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要鼓励和支持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机构对高校的办学条件、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进行检查评估,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监督。同时还应加强学校的自我评估,建立严格的教学管理监督机制,促进学校的各个环节都能达标。

  高等学校能否抓住高等教育大众化这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优秀的学科教师和优秀的管理者。因此,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为总目标,以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为必要目标,坚持高标准引进,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着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以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基础设施是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高等学校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现有的校舍、教室、食堂、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政府还应增加对高校的经费投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高校也可通过社会参与办学、社会捐资助学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增加教学投入,不断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以满足扩招后高校的办学需求,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改革要从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法、教学内容、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改革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要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全面带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使人才培养更加现代化,也使高等教育的管理更加科学化,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学校的生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因此,高等学校应抓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利时机,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1]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管理分会秘书处.2006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桂春,唐卫民,苑景亮.高等教育理论专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3]梁邦助.确保教学质量是高校扩招后的首要任务.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6.

  [4]黄莉,刘艳玉.教育教学质量――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陈文韶.关于当前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的调查和思考.

  [6]民进四川省委.民进四川省委连续两年就扩招后的高校教学质量问题进行重点调研.中国网,2004-9-13.

相关信息